上海亚马逊美工外包

全职美工 文史丨白居易的独善“三友”:诗、酒、琴

发布日期:2024-09-15 04:29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全职美工 文史丨白居易的独善“三友”:诗、酒、琴

白居易(772-846年),字乐天,出身于今陕西渭南县一个小地主之家,祖、父皆以耕读传家。天资聪慧又勤苦读书的白居易全职美工,循着祖辈们走过的路,先后考上了秀才、举人,27岁时又一举考上了进士,从此走上了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从政之路。此后10年,他的仕途顺风又顺水:32岁授秘书省校书郎。35岁任县尉(治所在今陕西周至县),1年后调入京城任集贤院校理,后授翰林学士。36岁为左拾遗,2年后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,仍充翰林学士。如此平顺的仕宦之途,让白居易不免有些得意:“十年之间,三登科第。名入众耳,迹升清贯,出交贤俊,入侍冕旒。”(《与元九书》)被授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人后,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感恩戴德、赤诚忠君的思想:“欲以生平所贮,仰酬恩造。”“唯思粉身碎骨以答殊宠。”(《旧唐书·白居易传》)

招聘美工\n

仕途的顺遂让白居易踌躇满志,心心念念的都是以兼济天下为使命担当,一展身手建功立业。“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一身!”(《新制布裘》)他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授翰林学士后,他“闭户累月,揣摩当代之事”,围绕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教、民政方面的问题,大胆向皇帝建言献策;写《卖炭翁》直陈“宫市”(朝廷派宦官去市场采买东西)之弊,作《赠友》《重赋》抨击“两税法”(不收实物只收现钱)乃与民争利之法;呼吁为官者“以天下之心为心”“以百姓之欲为欲”,不能搞特殊化加重人民负担;建议朝廷效仿古人“立采诗之官”以了解社情,“开讽谏之道”以听取民意。任左拾遗时,他更是利用谏官的身份,“有阙必规,有违必谏。朝廷得失无不察,天下利病无不言。”(《旧唐书·列传》卷116),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
\n

积极、勇敢地诟病时政,无所畏惧地嘲讽权贵豪门,自然得罪了既得利益者。但白居易“不惧权豪怒”,义正词严道:“正色摧强御,刚肠嫉喔咿。常憎持禄位,不拟保妻儿。养勇期除恶,输忠在灭私!”(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)这个时期的白居易,兼济之志何其坚定!

\n

\n

白居易画像

\n

然而,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发生的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,却使白居易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,他的思想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变。

\n

当时,面对藩镇割据,朝廷上存在着主战(武力讨伐)和主和(协商解决)两种意见。武元衡是主战派的代表。六月的一天,武元衡正欲上朝,突然被主和派派出的刺客当街射杀。消息传来,白居易怒不可遏,急急上书皇帝要求缉拿凶手,追查幕后指使。主和派诘责他僭越职权坏了规矩(当时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,不具朝官谏议的职责),加之对他之前写的那些讽喻诗(统称《新乐府》《秦中吟》)早就心怀不满,于是编造了一些理由将白居易逐出京城,打发到江州(今江西九江)。传世名篇《琵琶行》就是他被贬江州时写的。

\n

从繁华热闹的京城长安发配到“地僻无音乐”的江州,由朝廷大员贬职为地方官,这对年已44岁的白居易来说,是相当沉重的打击。对此,他甚为失落,倍觉孤寂全职美工,深感不适。惨痛的教训促使白居易深刻反省。反省的结果使他的思想从此有了很大的转变,那就是渐失进取兼济之心而坚定了知退独善的想法。具体地讲,他醒悟了,追悔自己“三十气太壮,胸中多是非”(《白云期》),但愿从今后“面上灭除忧喜色,胸中消尽是非心”(《咏怀》);他缄默了,认为“世间尽不关吾事”(《读道德经》),“世事从今口不言”(《重题》),凡事以趋利避害、明哲保身为要;他消极了,不再热心官场时政,过去偶尔才有些苗头的“四大皆空”“知足常乐”等佛、道思想渐渐抬头滋长,而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自强不息、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,则消散淡漠了不少。比如,为了避免牛(僧孺)李(德裕)党争殃及自己,他几次上奏朝廷辞谢朝廷官而要求“致身散地”做地方官。

\n

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君主专制社会中,“出”(出仕)和“处”(退隐)始终是传统士大夫必须面对的基本抉择。“出”是出路,“处”是退路。出路没找对和退路没寻好,都会给自己平添若干烦恼甚至带来不幸。经受住凡尘世俗金钱(物质)、权力(地位)的诱惑,真正、彻底、永远地隐匿山林,仿佛桃花源中人,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这是小隐;出仕为官,据其位尽其责,居庙堂之上勤勉政务,但又能做到淡泊名利、轻视权力,对山水田园野趣之乐怀有向往之心,这是大隐。小隐者身心自由,却难免生活困顿;大隐者衣食无忧,却身心受束缚。

\n

为了在小隐和大隐之间找到平衡,白居易提出了“中隐”这个概念,那就是吏非吏、隐非隐,亦仕亦隐、仕隐兼得。其好处是既能得到朝廷的俸禄以解生计之需,又能避开朝堂的纷争,在山水登临中、杯酒声色中、过往酬唱中,尽情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。

\n

选择了中隐之路的白居易就是这样做的。一方面,他恪尽职守、不懈怠公务,而且颇有政绩。比如任杭州和苏州刺史时,均衡赋役、修筑堤坝、疏浚池塘、挖井开渠、兴建水利,解决了民众生活用水,灌溉了千顷良田;另一方面,他悠游名山大川、徜徉私家庭院,过着闲适的个人生活。

\n

诗、酒、琴是白居易日常生活中逍遥自得、吟咏性情的“三友”。“今日北窗下,自问何所为?欣然得三友,全职美工三友者为谁?琴罢辄举酒,酒罢辄吟诗。三友递相引,循环无已时。一弹惬中心,一咏畅四肢。犹恐中有间,以醉弥缝之。……三友游甚熟,无日不相随。”(《北窗三友》)“无日不相随”之辞虽然有些夸张,但八九不离十说的是实话。他又说:“身心安处为吾土,岂限长安与洛阳?水竹花前谋活计,琴诗酒里到家乡。”(《吾土》)视诗、酒、琴为身心“安”不可或缺的对象。

\n

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喜欢写诗、吟诗,这很正常。其最初的目的在于咏志抒怀、指陈时弊。被贬江州后,更多的则是为了打发时光、愉悦心情:“新篇日日成,不是爱声名。旧句时时改,无妨悦性情。但令长守郡,不觉却归城。只拟江湖上,吟哦过一生。”(《诗解》)又说:“人各有一癖,我癖在章句。万缘皆已销,此病独未去。”(《山中独吟》)“兴来吟咏从成癖,饮后酣歌少放狂。”(《座中戏呈诸少年》)他把作诗、吟诗看成是“成癖”“独未去”的“病”。白居易对诗的痴迷热爱可见一斑。

\n

除了对诗情有独钟外,白居易终其一生还喜好饮酒。与他人常借酒消愁、借酒解忧不同,白居易饮酒更多的是以酒助兴、以酒行乐,而且很多时候,酒是与诗相伴而来的。比如:“行亦携诗箧,眠多枕酒卮。”(《不与老为期》)“歌酒优游聊卒岁,园林潇洒可终身。”(《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》)“百事尽除去,尚余酒与诗。兴来吟一篇,吟罢酒一卮。”(《对酒闲吟,对同老者》)“遇物辄一咏,一咏倾一觞。”(《洛中偶作》)“酒引眼前兴,诗留身后名。闲倾三数酌,醉吟十余声。”(《初授秘监,并赐金紫,闲吟小酌,偶写所怀》)

\n

白居易晚年时曾仿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,写了一篇自传性的《醉吟先生传》,对自己的诗、酒生活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:“……既而醉复醒,醒复吟,吟复饮,饮复醉:醉吟相仍,若循环然。由是得以梦身世,云富贵,幕席天地,瞬息百年,陶陶然,昏昏然,不知老之将至。古所谓得全于酒者,故自号醉吟先生。”

\n

《卯时酒》是白居易借酒言志的一首诗。前几段,白居易说“佛法”“仙方”都比不上卯时酒的“神速功力”,那就是除了能温暖身体、使“肢体畅”之外,更能使人“志气大”,达到“遗形骸”无所顾忌,“忘冠带”摆脱名教束缚,使身心回归到了无挂碍的本然自我的目的。后几段,诗人在反思了自己的兼济经历后,对“惶惶二十载”入仕生涯深为自责,认为只有“辞紫闼”“抛皂盖”离开庙堂,才能像“鱼返泉”“蝉离蜕”那样得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。在诗的最后,诗人坦言道:“五十年来心,未如今日泰。”想通了、想开了的白居易终于世事洞明、豁然开朗了。

\n

琴归传统“八音”之“丝”类,属雅乐,对现场的氛围环境、弹拨者的心境仪容和听者的才艺素养都有所讲究。游侠仗剑而饮,高士抚琴而歌,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。白居易的闲适生活自然也少不了弹琴、听曲。“伴老琴长在”(《闲卧,寄刘同州》)。在清幽悦耳的琴弦声中,思想上的压力减轻了,情绪上的焦虑消解了,心态上的失落减轻了。所以诗人深有所感地说,抚琴听曲“既可畅情性,亦足傲光阴”(《食饱》),“一声来耳里,万事离心中。清畅堪消疾,恬和好养蒙”(《好听琴》),“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”(《琵琶行》),“耳根得所琴初畅”(《琴酒》),“乐可理心应不谬”(《霓裳》)。

\n

晚年时,白居易以太子宾客之职长期闲居于东都洛阳的履道里,对弹琴听曲仍抱有浓厚的兴趣。他在《池上篇序》中曾这样追述当年的往事:“……援崔琴弹奏《秋思》,颓然自适,不知其他。酒酣琴罢,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《霓裳·散序》,声随风飘,或凝或散,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。曲未竟,而乐天陶然已醉,睡于石上矣。”

\n

从44岁被贬江州司马到75岁病故洛阳被追赠尚书右仆射,白居易历经了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和宣宗六朝。30年内没有再遭到太大的政治打压和仕途挫折,人生较为顺遂,得以终其天年,这和他中隐处世调整心态,诗、酒、琴常伴身边自得其乐,追求自在闲适的生活方式显然有直接的关系。

\n

下面这则故事,很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,所以用它作为全文的结尾:白居易以闲职居洛阳时,尚书卢简辞在伊水旁建有别墅。冬日有一天,卢尚书与子侄登高远眺嵩山。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雪,他们看见一只小船正缓缓地从他们身边经过,船头有两个穿着蓑衣的人,一边对饮一边吟诗,船舱的铜甑里正热气腾腾地烹煮着什么。卢尚书问子侄认识两人不。子侄回话说那是太子宾客白居易和僧人佛光,正向香山精舍而去。卢尚书对白居易如此超然的情趣羡慕不已,目视远去的小船,沉思良久后感慨道:白乐天真乐天知命啊!

\n

(王旗,四川南充开放大学教授。本文刊于《文史天地》2024年第6期)

\n

\n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